在中国汽车工业60年之际看东风,她是汽车强国梦的一支主力军。
在中国汽车销量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1.14亿辆的大背景下看东风,她的战略走向,一步一棋,引人关注。
微增长时代:东风“轰”下油门
武汉西南汉阳区黄金口产业园内,一片火热,机器轰鸣。
近期,东风汽车公司将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签约,东风雷诺工厂将在这里奠基开工。
牵手雷诺,是东风新一轮扩张的缩影。
东风半年报显示:1至6月,累计汽车销量171万辆,同比增长5%,销量稳居全国车企第二名。
相比钢铁、纺织、化工等其他经济实体面临的下行压力,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相比中国车市曾走过的、年均增长20%的“黄金十年”,这一数据又让业界深思。“中国车市已告别井喷期,迈入微增长时代。”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分析。
微增长,意味着挑战加剧。
去年钓鱼岛事件后,日系车在华销量剧降,降幅一度高达四成。东风面临的境况尤甚。在中国三大车企上汽、东风、一汽中,东风与日系车合作最多,旗下主力东风日产、东风本田遭遇巨大冲击。
直面压力,东风求变。
10余年前,合资战略曾改写东风命运。与法、日系合资,神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成立,东风一举成为中国“最赚钱”车企。
去年起,东风悄然重新开启扩张闸门。“东风更加强调自主发展,同时也更加重视合资合作。要毫不动摇地促进合资事业发展,毫不犹豫地拓展和扩大合作,使开放合作成为东风做强做优的重要支撑。”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说。
去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合资重组云南汽车公司,收购瑞典TEngineeringAB公司70%股权,首个海外研发基地落户瑞典。
一个月后,东风汽车与全球最大变速箱公司德国格特拉克签约,共同出资1.2亿欧元在汉开发国际热门的双离合自动变速箱产品。
随后,东风又重组福建汽车集团,与沃尔沃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联盟。
世界汽车产业规律显示,市场低潮期也是扩张的高潮期。“一手增加整车产量,一手提升自身核心技术,两手抓、两手硬,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生存能力。”东风人自信满满。
大协同:“多国部队”拧成一股绳
有人戏称,东风是“最花心的企业”。
左牵日产、本田,右牵PSA、起亚,还“忙里偷闲”和康明斯续一段“姻缘”,与雷诺、沃尔沃也浓情蜜意。
也有人说,东风的决策者是“打牌”高手。与PSA合作,打日产牌;与日产合作,打本田牌。张张牌都点在“筋”上,成就了国内汽车行业一个个合资合作的典范。
从十堰到武汉,东风已成长为一个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国际化大型汽车集团。
眼下,东风已在武汉、十堰、襄阳、广州、郑州、盐城、柳州、杭州、重庆、常州等多地举棋落子,在国内20多个城市拥有子公司。
伴随扩张的脚步,东风“王国”日益庞大。
如何管理这支“多国部队”?
如何避免旗下不同公司、不同品牌间各自为战、互相倾轧?“大协同”战略,由此诞生
新老事业首先协同。东风将发家之地十堰基地进一步推向前台。
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与零部件企业传统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东风的合资企业中,神龙、东风本田、东风日产陆续在十堰基地提供合作项目;东风实业公司、东风零部件公司则走出十堰基地,拓展业务。
技术协同,诸多协同中的核心。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方驰算了一笔账:“公用技术平台集中投入,各板块根据产品细分的特点做差异化投入,可以节省20%-30%的资金投入。”
投资协同避免投资项目在集团内部“打架”;采购协同让大宗物资集中采购;海外事业协同则统一规划出口产品、统一谋划海外市场、统一树立海外形象、统一安排海外业务。
一个个协同中,东风拧成一股绳。
自主创新:担起“国家队”使命
5月,高调复出的红旗轿车,令一汽成为今年汽车业的焦点企业,也引发业界对东风的寄望: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何时成为国人骄傲?
去年,东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达113万辆,在国内汽车行业中排前列。
与雄踞中国第一的商用车相比,自主乘用车是东风的短板。
去年,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排全国第四;今年1月至6月,排全国第三。
力补短板,东风“乾”D300计划强力推进。
乾,八卦的第一卦。“第一”,彰显着东风自主事业追求的目标。
根据该计划,到2016年,东风总体自主品牌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其中,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在5年内达到100万辆的产销目标。“世界汽车著名品牌都是在长期残酷的竞争中,逐步积累并发展壮大的,不能急功近利,东风自主乘用车业务起步较晚,但东风从来不缺创新基因。”朱福寿说。
走进东风公司技术中心,活力扑面而来。
这个占地23万平方米、斥资7亿多元建成的新技术中心,主要承担自主品牌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总成的研发工作。
“这里有国内外先进的造型设计、汽车电子试验、发动机试验、试制阵地、材料工艺阵地等研发设施,可同时进行6个产品平台和3个发动机平台的设计开发和供应商同步开发工作。”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侯宇明介绍。
创新之光,引领未来。“东风猛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东风混合动力客车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均居行业前列。
冲破国外技术壁垒,一辆辆驰骋的东风自主品牌车,风行神州。
直面产能过剩: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底特律这座美国曾经的第四大城市,7月18日申请破产保护,给全球汽车业带来巨大震撼与反思。
作为世界著名车城,汽车产能过剩成为底特律衰败的重要推手。
中国汽车产业是否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当下,虽然中国车市已走进“微增长”时代,但整车企业扩张的冲动依然不减,纷纷高歌猛进扩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到2015年,国内六大整车制造商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广汽和北汽的总产销目标将超过2800万辆,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华晨和江淮的总产销目标也将达到1200万辆。
这意味着,届时国内主流汽车企业的产销量将飙升到4000万辆。“汽车行业可能出现产能的结构性过剩,部分处于调整期的企业产能相对过剩,而部分发展形势好的企业,产能则相对不足。”朱福寿分析。
他建议,国家取消汽车企业不能代工生产的政策限制,允许有条件的企业相互借用生产基地,以充分调配和利用好企业产能资源。
业内人士则分析,市场的倒逼机制下,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行业整合。
“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将进一步加快。”东风汽车公司经营管理部副部长夏晓川认为,兼并重组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国家鼓励产业重组。特别是在微增长情况下,一些小的企业和抗风险弱的企业联合重组的意愿增强,一些大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在增长,产业兼并重组在增强。
直面可能出现产能的结构性过剩,东风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海外事业“DH310”计划启动
到2016年,东风海外出口达到30万辆,成为行业出口前三强,出口量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10%,并建成10个战略性区域市场,提升公司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未来的10年至20年,将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时期。东风将以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上,东风人豪迈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