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去年中国市场为康明斯贡献了两成左右的销售额,但是如今康明斯回过头去看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仍存有缺憾,“本地开发战略上稍微慢了些”,说起中国市场的发展,康明斯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
有意思的是,面对全球范围内工程机械市场普遍低迷,如今康明斯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博文(Tom Linebarger)嘴里不断蹦出“经济新常态”这类中国特色的词汇,他的判断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不管经济上还是社会上的投资,都可能在逐步趋缓。每个企业都需要重新调整他的市场战略。康明斯在经济环境上同样面临一些调整。”在中国一直延续开合资公司、多元化、本地化战略的康明斯有着怎样的逻辑?
今年6月初李克强总理会见了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兰博文便在其列,不仅如此,6月8日,东风康明斯与东风特种商用车低调地签署了一份新的战略合作协议。而且康明斯在中国的投入仍然在加大。2015年,康明斯在重庆的大马力发动机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奠基动工,预计将于2016年底完成技术中心的建设,于2018年底完成生产线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康明斯在中国的战略非常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兰博文告诉经济观察网,不仅如此,他们将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车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增长趋势,利用康明斯的新技术,包括远程诊断、远程监控技术,参与到大数据时代互联互通的浪潮里。
作为动力设备制造商、美国财富五百强企业,康明斯拥有追求先进技术的强大基因。该公司是由美国一个自学成材的汽车技师和机械发明家在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兼投资家资助下于1919年诞生的,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几次遭遇生存危机,而都无一例外地靠技术革新而奇迹般复活,比如遭遇美国大萧条,1929年公司创始人将一台柴油发动机装在了一辆旧帕卡德高级轿车上载着投资家去兜风,终于用柴油轿车良好表现说服了投资家继续投资。而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和“经济停滞”席卷美国,康明斯终于在一系列调整后于上世纪80年代以大量全新机型为特色的产品系列,迅速增加了市场份额以及向海外拓展。
不过,过去的国产化主要是把欧洲或美国成熟的产品平台在中国实现本地化生产。这种做法虽然带来了成熟平台的经验优势,降低了风险,但是未能针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需求进行量身开发。康明斯意识到了这点,在2008年后开始进行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新平台开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康明斯和福田汽车合资企业生产的ISF轻型和ISG重型发动机。都是针对中国市场输入开发的产品,同时,其优异的性能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青睐。
康明斯集团由四个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事业部组成,包括发动机事业部、电力事业部、零部件事业部、分销事业部,在发动机事业部板块,康明斯24个发动机系列当中,已经有15个在中国本地化生产。
多年的中国布局经验,让兰博文等康明斯高层在此时做出了如此判断,虽然在经济环境上面临一些调整,但是有三点在这个时间上仍不会变,那就是寻找好的合作伙伴、研发更适合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及利用新的技术或找到新的点为终端用户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