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十堰琦景工贸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
0719-8314877
当前位置:东风商用汽车配件网 > 公司动态 >

企业文化是新世纪企业无形的竞争力

文章出处:网络整理 作者:DZY 人气: 时间:2017-08-07 11:14 【

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育和能力形成及世贸冲击四重压力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适当的战略与策略,以建立核心能力为支点,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是随着生产过剩时代到来后最可贵的无形资产。输掉市场上的竞争,你还可以卷土重来,输掉文化上的竞争,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市场了。在第六届泰山企业内刊研讨会上,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对企业文化的阐述警人心魄。


    新世纪企业竞争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许多人在密切关注新世纪企业竞争态势时,敏锐地注意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比如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信用和声誉,实质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的一方向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信用和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资本市场,信用和声誉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可以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

    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因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而企业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不同企业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竞争力特色。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拟性。比如一个人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以轻易照搬过去。用照相机可以反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象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出来。在未来,企业文化这个特征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近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中国在本质上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已不象以前那样容易获取,市场相对处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育和能力形成及世贸冲击四重压力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适当的战略与策略,以建立核心能力为支点,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许多老板和经营者都知道,如果只注重实在的利益,那么企业文化是随着生产过剩时代到来后最可贵的无形资产。输掉市场上的竞争,你还可以卷土重来,输掉文化上的竞争,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市场了。

    中国开放之后,我们的企业文化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优秀成分。而发达国家企业文化则在更早的时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典型的是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所形成的是“科技文明、民主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企业文化模式,即以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为基础,高度的技术文化为手段,以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根本。这种传统文化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本位的日本大和文化,它吸取了儒家学说中的“忠”的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磨砺和薰陶,转化为日本民族特有的“诚”、“信”的群体价值取向,逐渐渗透于日本民族的心理深层,成为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基础。

    美国模式的企业文化,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文化传统,即一种由基督教文化、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开放性社会价值体系共同铸造而成。这一宏观文化环境,使美国的现代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强调“自由精神”,追求个人发展,崇尚竞争。同时,在经营管理方面形成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推崇理性,尊奉物质剌激和实施外在控制,企业与员工之间主要是契约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是单纯的伙伴关系。

    在社会演进过程中,日美又不断吸收对方文化优势,滋润着本国管理的发展,丰富本国文化内涵。日本在战后20多年发展中,大量接受了美国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和技术手段,与本国集体主义相结合,才创造了经济“神话”。美国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深刻反省自己企业管理中过分理性主义弊端,吸收日本、德国等团队文化,情感文化,与本国鼓励创新、崇尚个人能力相结合,才摆脱了80年代初期的低谷阶段,有了90年代经济连续增长的局面。

    实践证明,任何民族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具有绝对永恒的价值。每个民族的企业文化,都是在借鉴、整合各类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重塑,不断发展。
最早融入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到来,在为中国增加了就业和税收,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中国文化的启迪。然而,已经开始融入世界的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文化也在发展。如果跨国公司看不到中国的这些变化,或者跟不上这些变化,并且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必还会受挫于市场。一个时期以来发生的日航事件、三菱帕杰罗事件、松下手机事件和东芝笔记本事件等等,就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增强实力,与同行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

    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今年4月12日,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ALDCHI教学楼内,气氛热烈。中国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点评发言时,对哈佛商学院案例深度提出疑义。他认为“案例”忽略了联想更有价值的机制和文化建设,仅仅选择了表层的销售、研发等等策略进行研究。哈佛以世界顶尖商学院傲视群雄。其以往的案例研究中,70%以上是美国企业,30%为欧洲与日本企业。2000年8月,哈佛《竞争与战略》课题组在Richard教授的率领下,进驻联想集团。他们详细研究了大量关于联想16年发展历程资料后,拍板决定将联想16年的企业发展史编写为企业整体战略运营的典范,并应用于2001年4月开始的“竞争与战略”课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中,中国企业案例分析还是第一次。柳传志敏锐地看到,哈佛大学的MBA对于企业实际运行层面上的认识非常深刻,但对具体的企业运行环境及文化与机制的重视不足。他进一步解释,企业管理有三个层面,最上端的“层顶”部分是运行层面,包括研发策略、销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诸多方面。在运行层面不同的行业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中间部分是管理流程,包括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等,在这个层面由于有科学规律可寻,好的企业之间虽略有差异却大致相同。最底层的“地基”部分是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层面的,包括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诚信形象的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在这个层面,好的企业应该是一样的。对于美国的市场环境而言,由于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已经形成,因此,企业更关注于运行层面的策略和技巧。而中国市场正处于在转型期,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机制支撑企业发展,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越过运行层面,去关注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已引起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加以研究。应当说,决定企业兴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文化如何,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上的重要因素。尤其进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态势,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经营业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资源往往分为三大块: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前二者被说得很多,而后者易被忽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源优势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无形资源包括企业信誉、品牌、企业文化、顾客的忠诚度等等。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拥有实物和人力资源,但长期形成的无形资源优势,却是难以超越。无形资源优势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兴衰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表层的物质文化是厂容厂貌,浅层的行为文化是生产经营,中层的制度文化是组织规章,深层的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表面看是虚的,但它是企业经营的灵魂,它能激发人们自觉地创造性地从事经营活动,丰富企业物质财富。反之,企业仅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没有良好的文化作保证,不仅不能实现企业增值,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竞争,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通过市场来体现,深层次的竞争是在企业文化上进行的,从国内近10年众多企业在竞争中的兴衰,很容易看出它们的轨迹都与企业文化有关。

    企业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撑企业稳步前行,正因为其没有实物外观,因此,有些人对其并不从内心中认同,也才有了重视实物竞争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倾向。企业竞争力的文化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人认为,21世纪是伦理经营时代,所谓伦理经营就是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有专家称科学管理最终要向文化管理发展,这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软化趋势。但软化不等于不重视企业硬件建设,而是将重心转移到文化竞争力上。文化竞争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的来源和构成,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核心能力不等于公司经营资源的拥有量,而是来自于公司的创造性工作。其代表人物巴顿(D.B.Braton)认为,核心能力不只是技术和人力技能,更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能够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体系。其构成包括: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实物系统,价值观。巴顿由此提出,组织开发核心能力的方式必须是一种制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行为,其重点是构建能够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企业实践证实了巴顿的看法,同时表明与技术适宜的企业文化对内部管理成本的有效节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专有资源相适宜的企业个性文化,的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技术选择与自己最适宜的文化。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无形力量,那么这个“力”有多大呢?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国内外优秀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称为六种功能,即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纽带功能和辐射功能。全国工商联自去年10月至今年7月,先后在武汉、成都、温州、长春和西安召开了五个片会,探讨和交流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会的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民企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是把民企的个性文化融入行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并把它作为民企发展的基础工作来设计、来实施。由于民营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家和理论工作者已将它作为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课题加以研究,出现了“文化产品”、“文化经营”、“文化竞争”和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等提法,给以理性的解释和说明。民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讨和交流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上些共同的东西,一是自觉性和自主性,民营企业由于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它就需要创造,需要创新。所以,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在需要,当企业家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能增强内部凝聚力,对外提高竞争力时,会更加主动地去开展这项工作;二是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跟企业家本身的思想素质有关系,集中反映着他的综合素质;三是更强调“以人为本”,它的天然的、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保障;四是更注意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符合先进文明的方向,它不仅是一种精神、意识,更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因此,民营企业更自觉致力于企业的管理文化、产业文化、人才文化、形象文化,更注意品牌;五是民营企业的本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传统印迹更为突出,这也是企业家本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背景对企业界文化影响的反映;六是内部报刊、电子媒介等已成为民营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和窗口;七是由于民营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目前民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局限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新的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时代,超越经济竞争的最终定数是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的竞争,是世界各国在包含现代知识经济和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文化生产力上的竞争。(完)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扫码与我交流